你的位置:蓝狮娱乐 > 业务范围 >
毛主席的《矛盾论》,十六个字揭露了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
发布日期:2024-07-21 21:30    点击次数:150

世界纷繁复杂,大多数人如雾里看花,对世界的认识懵懵懂懂,有些人则自以为看清了世界,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之意,实则片面偏激,沉醉在一种自得的孤高心态中。

要看清世界,首先要有正确的工具,色盲者永远看不到世界正确的颜色。

毛主席的《矛盾论》,就是我们正确看清世界的最好的工具。我将其中的核心思想总结成十六个字,吃透这十六个字,世界在我们眼中便清晰无比。

一、对立统一

毛主席在《矛盾论》的开篇就说:“事物的矛盾,即对立统一的法则,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。”结尾又说:“事物矛盾的法则,即对立统一的法则,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,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。”

那么,什么是矛盾?

矛盾一词,在中国,源自《韩非子》中的一则故事,说楚国有个人,卖长矛和盾牌,他说,他的长矛无坚不摧,又说,他的盾无物可破,有人问他,用你的长矛攻击你的盾牌,结果会怎样,他无法回答。从这个故事中,诞生了我们日常使用的“矛盾”一词。

当日常用语变成了哲学术语,我们必须注意其语义的变化。马克思毛主席所说的“矛盾”,跟我们日常所说的某人跟某人有矛盾的“矛盾”,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了。

毛主席说得很清楚,矛盾,就是对立统一。

对立我们很容易理解,任何两个事物,或某一事物中的两个方面,如果它们不是对立的,那么就不会产生矛盾关系。“一切矛盾着的各个方面,本来是互相排斥、互相斗争,互相对立的。”

矛盾为什么又是统一的呢?原因有两点。

首先,矛盾双方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。从对立中就可以看出统一了,对立的一方不存在了,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。

善恶、美丑、高下、长短,这些对立着的矛盾概念,是彼此依存的,没有善,就没有恶,没有美,就没有丑,没有高,就没有低。

其次,矛盾的双方,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对立方转化。

道德是善,道德绑架就变成恶了,慈善是善,把慈善当生意,就变成恶了。书法发展千年,变得过于流美,也就媚俗了,于是明末书法家徐渭提出“四宁四勿”,“宁丑毋媚、宁拙毋巧、宁支离毋轻滑、宁直率毋安排”,终成一代书法大家。美的也会变成丑的,丑的也会变成美的。美女再美,若搔首弄姿,甚至利用姿色谋取利益,便会让人心生厌恶。

二、普遍特殊

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。

矛盾的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:

其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,时时有矛盾,事事有矛盾。“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,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。”

数学中的加减,物理中的作用与反作用,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,战争中的胜败,社会中的贫富,人生中的得失,都是矛盾的现象。

其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,始终存在着矛盾。人的一生,就是一个矛盾接着一个矛盾,直到死亡,读书时,有学习与娱乐的矛盾,进入社会后,有工作与家庭的矛盾,老了,又有生与死的矛盾。一个矛盾消失了,另一个矛盾就会诞生,人生就是无时无刻地处于矛盾之中。

“矛盾是普遍的、绝对的,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,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。”从本质上来说,世界就是由矛盾构成的,世界的变化发展就是组成世界的矛盾的变化发展。

矛盾是普遍的,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,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,同一事物的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,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,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。矛盾的特殊性,就是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。

苹果之所以是苹果,而不是其它水果,就是因为它本身包含了不同于其它水果的矛盾,例如某种元素的多少,皮的厚薄,果实的大小……这无数种特殊的矛盾,构成了苹果与其它水果的区别。

而苹果在生长的过程中,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,苹果由青而红,构成苹果的元素就在不停地变化之中。在一个苹果的糖分多少这一矛盾中,在苹果生长的不同阶段,都会有不同的特点。

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。比较反常识的是,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,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出来。再以苹果举例,苹果是一个普遍性的概念,它必须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苹果体现出来,如果世界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,就不会有苹果的概念了。即使我们虚构一个物种,这个物种的普遍性也要通过具体的形象,或关于形象的描述体现出来,没有形象的概念呢?概念必有其界定,界定就是矛盾的特殊性,没有界定的概念是不存在的。

同时,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,任何事物再特殊,总有与其它事物的相同之处,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。假设有一种濒危动物,这世上就只剩下一个了,那么它就没有普遍性了吗?不,它还包含了动物这一普遍性。

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,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,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。反之,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,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。

我们很喜欢说这样的话,今人几十万字论述的东西,古人几句话就说明白了,西方几百万字的著述,抵不过咱们老祖宗的几个字。那就让我们从老祖宗那里找一个最具普遍性的概念,我想,这个概念就是“道”,什么都可以是“道”,“道”包含一切,那么,如此具有普遍性的“道”,还会变成特殊性吗?会的,当我说“道”这个概念的时候,它已经变成了特殊性,“道”只是概念之一。苹果的概念相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苹果,它是普遍性,但苹果相对于水果,它又成了特殊性。

三、主要次要

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,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,这些矛盾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,在同一矛盾中,又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。

主要矛盾是主导着、支配着事物的变化发展的矛盾。毛主席说:“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,有许多的矛盾存在,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,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。

同样,矛盾的两方面,其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,另一方面是次要的。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主导、支配地位。“事物的性质,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。”

主要与次要,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关系,根据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,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,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,它们既相互排斥,又相互依赖,并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。

在中国近现代史上,一直存在着两组矛盾,民族独立与帝国主义的矛盾,人民自由与阶级压迫的矛盾,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,民族独立与一帝国主义的矛盾便上升成主要矛盾,全国人民团结抵抗侵略便成了最重要的事情,这就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基础,当帝国主义不是以战争形式入侵中国时,而是以较为温和的形式掠夺中国时,民族独立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便变成了次要矛盾,反抗阶级压迫成了最重要的事情,这就辛亥革命的基础。

在解放战争初期,国民党反动势力更加强大,它主导的战争的形势,是矛盾的主要方面,但随着共产党的不断发展,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,势力渐渐超过国民党反动派,便上升成矛盾的主要方面,最终主导了战争的走势,解放了全中国。

四、内因外因

矛盾还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,内部矛盾就是内因,外部矛盾就是外因。

内因就是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,它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、本质的、必然的联系,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。内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,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。它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,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动力。

苹果树不能结出梨子,母鸡只能生出鸡蛋不能生出石头,这都它们的内因决定的。

外因则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,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。

内因与外因不可分割,相互依存,但内因的作用是决定性的,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。毛主席说:“自然界的变化,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的内部矛盾的发展。社会的变化,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,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,阶级之间的矛盾,新旧之间的矛盾,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,失去了社会的前进,失去了新旧社会的代谢。”

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,内因是变化的根据,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。”

就拿读书来举例,一个人是否好学,是内因,社会是否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,是外因。一个人好学,但没有教育条件,是不可能成材的,教育环境好的地区,成材率便高于教育不好的地区,但是对于个人来说,教育环境最终要通过个人是否好学来实现效果,一个不好学的人,再好的教育环境,也难以将其培养成才。

五、总结

以上,便是毛主席《矛盾论》的基本内容,核心也就十六个字:对立统一;普遍特殊;主要次要,内因外因。运用这十六个字,便能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。

世界上的一切事物,都是由对立统一的矛盾构成的,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,并贯穿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始终,每一事物的矛盾、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,在各种矛盾中,总有一种矛盾起主要作用,在矛盾的各个方面中,总有一方面起主要作用,任一事物中,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,内部矛盾是根据,外部矛盾是条件。

当我们面对某一事物时,便可分析它的各种矛盾,找到它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,事物的性质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。解决问题时,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,并内外因相结合,解决问题的方法便不难找到。

如此,面对世界时,我们是不是就不会茫然无措了。





Powered by 蓝狮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